2024 Fall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Operations Research (IEOR)/Operation Management (OM) Ph.D. Application Review

林渝修(Yu-Shiou Willy Lin)
13 min readMay 28, 2024

--

隨意附張圖讓預覽比較好看

和朋友聊天時聊到,想申請經濟學類 Ph.D. 的臺灣學生多數都不乏唸書的能力。單就畢業時的硬實力 (修課內容、Coding 等…),平均而言不輸歐美”名校”學生,然而申請結果往往無法達到前述學校學生的落點 (eg. Top 10)。最核心的原因是在 Ph.D. 申請中,對方教授無法對你的申請資料做出精確的判斷 (更廣義的說,所有 Social Matching Problem 核心都是一樣的) ,同時申請者也常誤判申請時重要的元素。

本篇主要面向從臺灣的大學畢業,想申請經濟 + 工科(eg. IEOR, OM, Econimics, 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, Finance, Quantitative Marketing etc.)Ph.D. 的人,為其提供資訊。有鑑於我並不是申請大學畢業科系的 Ph.D.(雖說類似而且背景可能很適合),單純想看特定科系分享的人,過去數年 Ptt Studyabroad 版已有資源,也可多尋覓系上教授或學長姐意見。這篇文章則是會盡力以事實性的描述來呈現申請概況,但凡能揭露且有益於讀者做出職涯判斷的個人資訊我會盡量揭露。

最後,我無力也無意詳述 Operations Research 是什麼科系,概述則是「經濟學 + 數學 + 資訊科學 + 統計」的綜合體。在臺灣科系中最接近的是資訊/工程/工業管理。這篇文章也不會有 Motivation,同時不會強調 SoP, Personal Statement 或課程、技能準備。相關訊息可參閱我以前寫過的內容( 4, 5 年前的內容意外的仍適用)。

一、申請結果

以下如果看到校名後有個名字的,除 CMU Heinz 外都是指商學院。同時,下述學校的縮簡寫中的 I, T, O, M, R 這些都是 Information, Technology, Operation, Management, Research 等的排列組合。

  • Decision:
    - Columbia IEOR (Engineering School)
  • Admission:
    - Columbia IEOR
    - UCLA Anderson DOTM
    - Michigan Ross T&O
    - USC Marshall Data Science + Operations
  • Declined before offers sent:
    - UT Dallas Management School OM
    - Indiana Kelley OM/Decision Science
    - UT Austin McCombs IROM
  • Interviewed then Rejected/Waitlisted:
    - Northwestern Kellogg OM
    -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TOM
    - Cornell Johnson OTIM
    - 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 Operations
    - Duke Fuqua Decision Science
    - NYU Stern Information System
  • Rejected Directly:
    -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DRO
    - MIT ORC
    - MIT IDSS
    - Stanford Management Science & Engineering
    - Stanford GSB OIT
    - CMU Tepper Operations Research
    - CMU Heinz Information System & Management
    - Georgia Tech Operations Research
    - Chicago Booth
    - UCB IEOR
    - UPenn Wharton OID
    - UPenn Computer & Information System
    - Purdue IE
    - UW Foster Information System

二、背景

[教育背景&標準考試]

  •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
    - MSc in Econometrics and Mathematical Economics (2019–2020, Distinction)
  •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, Double Major, Overall GPA: 4.03/4.3
    - BA in Finance (2014–2019), GPA: 4.13/4.3
    - BSc in Mathematics (2016–2019), GPA: 3.85/4.3
    - 書卷獎*2
  • English Test:
    TOEFL: 111 (R 30/L 30/S 24/ W 27) (Sep 2023)
    GRE: V 162/Q 170/ AWA 4.0 (Oct 2023)

[推薦信]

基本上是由五位老師所寫,Professor and Associate/Assistant Professor 在申請時有重大差別(知名度、Connection、曾經推薦/指導過的學生數等…),因此列出供參。

  •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TOM Assistant Professor *1
  • Chicago Booth Finance Assistant Professor *1
  • NTU Finance Associate Professor *1
  • USC Marshall Finance Assistant Professor *1
  • Waseda University Economics Associate Professor (Former NTU Econ Assistant Professor) *1

[研究&工作經驗]

No publication. 最後一段經歷較非典型,容後詳述。

  • Part-time RA @ NTU Finance + NTU Economics(Sep 2017 — Jan 2019, June 2019 — Aug 2019)
  • Full-time RA @ Chicago Booth (Aug 2020 — Jan 2022)
  • Analytic Fellow (Data Scientist) @ McKinsey (QuantumBlack) Taipei Office (Mar 2022 — Jul 2023)
  • Researcher @ Taiwan with HBS Professor (Jun 2023 — Now)

三、研究 Reach Out

這段會主攻 2023 後半年做 Research 的部分。

我在 2023 年上半年決定要申請 IEOR/OM/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 Ph.D.,不做任何準備的話,會以 NTU, Chicago Booth, Waseda, Marshall 四封推薦信申請。但這四封都非 IEOR 教授,package 整體競爭力偏低。因此聽從友人的建議,開始廣尋歐美學校中 IEOR/OM Associate/Assistant Professors 中研究有興趣的教授,直接向他說明來意,內含履歷和未來研究興趣等,並提出希望能合作進行 Research (No-wage required,以此增加合作可能性)。

特別強調,這個做法是否合適見仁見智,每人對此看法略有不同。我的想法是,最慘的情況是被回信大罵一頓說「這樣很沒禮貌」(雖然不禮貌的點我也不知道是什麼),但同一位老師在半年後「同時在 Admission Committee + 還記得你是誰」的機率不高。我大概寄了 20–30 封,回信老師其實有 5,6 個,雖然都是拒絕但也正向。最後 HBS 的老師很 Nice 的回信,他很清楚知道我的目標是希望他幫我寫推薦信,並表示願意每兩三週線上會議一次,目標設定為在年底申請截止前寫出一篇 Conference Publishable 的 Writing Sample。因此從六月底定後就規律的看論文、想方向、訂定中短期進度等…,最終也順利產出成果。這個做法除了運氣佔 90 % 外,最重要的是將來意和目標表達清楚,別用迂迴的方式擺姿態,希望素未謀面的人願意花時間敦促你或挖掘你的才能。

四、工學院和商學院異同

主要申請兩類 Program,商學院 OM 和工學院 IEOR。這兩者受的學科訓練差異不大,但研究取向會有顯著不同,差別在於與企業實務接軌的程度。更細緻的說,也很看各校老師的領域,因此真的要申請時再依個人情況調整即可。下面段落會著重現實層面的考量,主軸為獎學金制度和未來出路。

警語,接下來為一般論,因此申請時遇到特別的 Offer Package 還是要看仔細,財務安排為博士班一大難題,望熱血學子們周知。同時出路層面上就算選擇不同,在數位時代要用什麼方式建立什麼樣的 Connection 選擇百百種,多嘗試不同可能性是好事。

[獎學金]

在談及兩者差異前,先闡明博士班獎學金的狀況。一般申請歐美博士班會免除學費,因此最大的問題是日常開銷。而計入公費或外部獎學金(Fulbright, 基金會, 公家專案等…)補助後,多數 Program 會想辦法支付你的日常費用,因此與其說博士是學生不如說是領最低薪資的員工,學校會盡力以雇用你,讓你衣食無虞為前提在招生。

進一步說,唸博士班拿到的錢臺灣通稱為獎學金,但歐美會區分 Fellowship 和 Stipend。Fellowship 一般指不綁定任何條件的獎學金,Stipend 則是指需要達成一定條件(通常以授課或研究助理身份為綁定條件)才支付的獎學金(基本上就是薪水)。依照個人條件/能力和各校財務資源狀況不同,收到的 Package 的兩類比例也會有所差異。回歸工/商學院異同,同的是在 Fellowship 狀況類似,除天選之人外鮮少有人拿全額 Fellowship(或是該校有資源想搶學生),多數人的 Offer 無法只靠 Fellowship 生活,因此需進一步討論 Stipend,而 Stipend 來源是兩者差異最大的地方。

商學院的優勢在於 Stipend 統一由科系(此處科系是相對於指導教授)負責,通常以教學時數或研究助理為條件,同時保留一定程度的彈性可免除綁定條件(最常見的是指導教授以個人研究經費聘用你,更特別的有聽過學生自主接洽企業做產學合作等…)。Stipend 在工學院則會有來源的問題,一般來說一、二年級還是會盡量以科系負擔 Stipend/Fellowship 為主,三年級後則是由指導教授個人研究案經費處理。但有些學校會從一年級就以指導教授的研究經費出(以美國為例,經費來源通常為 NSF, 企業, 公家部門, etc.)。好的一面,你或許從頭就沒有教學或幫不適合的教授研究的義務,可以全力著重在修課、研究和論文寫作。反面則是,會有唸到一半斷炊的情形。斷炊的可能性千奇百怪,這裡提供這個制度下的兩種考量(exclusive yet non-exhaustive)。第一種是你與指導教授的適配性,即使研究興趣相同也難保他好相處,最哀傷的情況是他專業、個性都好但真的沒時間處理你的 Stipend,讓你唸到一半自生自滅。第二種是人的興趣會變,你未必能喜歡同一個研究領域五年(Cynically speaking,你沒興趣但拼命做出的研究,最後 Credit 會如何分配給研究室中的眾人還是未知數)。種種庶務會讓本來就壓力很大的博班三、四年級更痛苦,上述情形也是坊間博班鬼故事最繪聲繪影的案例(但每個領域不同,這個 Lab-based 的 Funding Scheme 常見於工科、醫藥、一些 Field Work 很重的人文學科中,但並不常見於經濟、商科、數學等科系)。

總結而言,商學院的制度對於學生較有保障,工學院的波動性較大。會選擇 Columbia IEOR 的一大原因也是因為雖然是工學院,獎學金制度卻近似商學院,穩定度較高。實際情形則要看各科系給你的 Package 而定,多數都是上述提及的 Funding Scheme 的某種線性組合。

[未來出路]

討論出路前先列出兩者的錄取人數,工學院通常以 20~30 人為區間、商學院則是 5 人以內(這個錄取人數與前述獎學金制度差異也有關,雖然因果難辨)。各系所聘請教授數量不一,但整體而言商學院教授:學生比例較高,因此資源也較豐富。數字列出了,接下來討論工/商學院的出路差異。

商學院人數較少,嚴格控制博士畢業生供給的情況下,找尋北美學界工作機會的機率大增,雖說也有少數前往業界的人,但留在學術比例偏高,適合「非常非常非常」確定自己會選擇學術工作的人。也因為領域人數競爭較低,大家都認識大家,所以 Connection 很重要,同時研究的題材會更偏向實務,最終選擇的學術工作高機率是商學院(跨工學院 IEOR 任教較罕見)。市場面講完回到系所內部的部分。商學院 OM 雖然也有指導教授,但與工學院的研究室編排不太一樣,多方合作較常見。同時人數少,與系上教授熟識/合作程度也更高,這點對於想留在學術工作的人很重要。上 Job Market 時通常要有兩封以上的推薦信,除指導教授外,如果有其他合作或熟稔自己研究的同校/系上教授願意寫那會方便不少。

工學院人數較多,對於系所內部情況基本上偏向實驗室制度,前述段落大致都講完了,因此不贅述。就業市場的話業界:學界比例上來看選擇業界工作佔多數這點應該是無誤(有聽過 7:3 也有聽過 8:2)。如果還想走學術工作,Connection 一樣很重要,因為工學院常跑 Conference,讓同齡或他校老師在 Job Market 前就對你有好印象是好事(這點未必適用於經濟系狀況,每個人對於是否要在博士班就跑 Conference 觀點不一)。另外一點是跨學院任教的情況時有所聞,如果二、三年級就有參加合適的 Conference 並找到合適的指導教授做合適的研究,會有工學院博士生找到商學院教職的情形。最後,此刻想續留北美任教更常見的做法是花一、兩年做 Post-doc @ Tech or Research Center 後再上 Job Market 一次。業界出路則看研究領域和行業而異,最廣義來說會是工程師、Tech Consultant、Data Scientist 等。知名 IEOR 學院較特別的是會有財務工程的老師,因此可以轉作非工程師、資料科學家的金融業職位。詳情一畝三分地或知乎(有一說一,中國論壇資訊量還是比臺灣多)都有更多介紹。

五、結語

個校面試、參訪等內容沒有什麼特殊之處,跟面試工作作法類似,無非是準備簡短口語版本的 SoP、想清楚可能被問的問題或故意放餌給教授、有研究經驗者要準備簡短的研究內容論述等…。雖然科系不同,但這方面可以看經濟系學長的申請分享文,有很詳盡的紀實。

個人歷程我刻意不提,畢竟每個人生命經歷不同,因此我盡力不帶入主觀視角,以事實性的方式陳述供參。在這個 RPG 裡我只想負責把地圖開的越大越好,至於個人選擇上就 Quote 渣男之歌 方向感 的歌詞:「我並不想成為誰 的指南針」。最後,如果有明確問題、想申請相近科系、認為我的歷程會對自己選擇有幫助的人歡迎聯絡,一般情況下盡量消除雙方資訊不對稱能幫助 Efficient Matching,謝謝以前不吝告知我各種資訊的人們,把愛傳出去。

--

--